近日,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区分局依托反诈预警机制,快速联动家属、社区及银行机构,采用“精准预警、亲情协作、联动攻坚、巩固防线”的全链条处置方式,成功阻止两起电信诈骗案件,为两名老人避免了共计60万元的经济损失。
联动家属保住48万元
3月27日19时许,张湾公安分局东岳路派出所接到反诈预警指令:辖区居民周某计划取现48万元,存在被诈骗风险。值班民警迅速拿起电话联系周某核实情况,电话那头的周某只是简单回应“转存其他银行”。
民警同步联系周某的儿子徐某,得知家属对取款毫不知情,初步判定老人可能遭遇电信诈骗。
民警与徐某迅速赶往周某家中。一进门,民警关切地问道:“周阿姨,您转存这么多钱,是有什么特别的用途吗?”周某小声说:“没有。”民警继续劝说:“周阿姨,现在诈骗手段很多,您可得注意啊。”面对询问,老人虽坚称取款用途正当,但神色慌张、举止异常。
民警建议徐某核查母亲的手机通讯记录,发现她近期频繁接听“00”开头的可疑电话。在民警引导下,徐某意识到他的母亲应该是被人冒充公检法诈骗了,但周某始终不相信自己被骗,拒绝透露详情。
民警当机立断,将周某及家属带到派出所民调室。驻所律师早已等候在此,大家围坐在一起,律师以辖区内发生的同类案例为切入点,逐字逐句地拆解诈骗话术里的漏洞。
经过近两小时的循循善诱,周某终于吐露实情。原来,诈骗分子谎称其“身份信息被冒用骗走200万元”,让周某缴纳48万元“保证金”以“免除刑事责任”,并恐吓其不得告知亲属。
“他们说如果我不交钱,就派人来抓我!”周某在讲述事情经过时仍心有余悸。
民警向周某解释公检法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进行调查处理,更不可能通过电话要求当事人进行资金转账,周某这才幡然醒悟。
民警协助周某删除全部涉诈人员的联系方式,指导家属暂时代管其身份证、银行卡。
次日,民警联合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回访,向周某详细讲解了各类针对老年人诈骗的常见话术和识别技巧,并协助其更换电话卡。周某再三感谢并承诺:“再也不会轻信陌生电话了!”徐某感慨道:“多亏民警坚持上门、耐心劝阻,不然这笔钱肯定保不住!”
快速反应守住12万元
成功帮助周某避免损失后不久,张湾公安分局又接到一起涉诈警情。
4月1日早上,张湾公安分局汉江路派出所接到警情:辖区七旬老人王老太疑似遭遇医保诈骗,正欲向陌生账户转账。
民警迅速赶往银行,发现老人已取出12万元定期存款,正欲将资金转入诈骗分子提供的“安全账户”。
据了解,诈骗团伙假冒“上海医保局工作人员”和“上海市公安局刘警官”告知王老太,她的医保卡在上海出现了“异常消费15万元”的情况,涉嫌骗保,要求老人配合调查。
为增加可信度,诈骗分子通过视频通话,将伪造的“警官证”在镜头前晃了晃,故意语气严厉地说:“王老太,你必须在两小时内把钱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证明你的清白,不然马上就会有人来抓你!你要是敢告诉别人,后果更严重!”王老太被吓得脸色苍白,手拿着电话不停地颤抖。面对民警的劝阻,王老太起初情绪激动,反复强调“不按他们说的做会被抓走。”
民警与银行工作人员迅速分工协作:一边调取账户流水核实资金安全,一边结合近期类似案例,逐条揭露诈骗话术中的矛盾点,耐心安抚老人情绪,最终说服她终止转账操作。
民警当场协助老人修改了银行账户密码,并逐一核查其名下所有金融账户,确认12万元存款分毫未损。随后,民警为其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同时开启预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