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 十堰市“反诈同行,为您守护”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闻发布会在十堰传媒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公安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十堰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通报我市电诈案件的打防管治宣、电信治理、金融治理等工作,展示了我市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的战果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2年,我市共破获多少起电诈案件?什么骗局最容易“中招”?哪些年龄的人容易被骗?2022年十堰反诈大数据出炉!
这些案件高发
2022年全市电诈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1.79%,发案类型主要有5类
这类群体容易被骗
2022年,我市电诈案件受骗群体中,21至40岁占比达到69.48%,近年来我市深入持续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动,电诈案件高发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破案情况
2022年,全市共破获电诈案件1852起,同比上升49.72%,共打掉电信网络诈骗团伙801个,抓获嫌疑人7737人,缴获涉诈手机卡、银行卡POS机等作案物品和设备2万余件。
止损挽损情况
2022年,全市通过电话预警临柜拦截、上门劝阻等方式,成功避免1413名群众受骗,及时止损6397万余元,仅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直接劝阻199人,止损1256万余元,公安机关破案追赃挽损750余万元。
反诈预警情况
2022年,推动全市118万人安装注册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全市共处置涉诈预警信息118万条,拨打96110预警电话96万次,接听解答96110咨询电话3万多次。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汇聚合力、攻坚克难,从“五个再”上发力,全力以赴把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多发的势头遏制住,守牢群众的“钱袋子”
一是践行反诈防骗、人人有责,认识再深一层。广大市民要主动学习宣传贯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从我做起,掌握反诈知识,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保护好个人信息,自觉抵制非法买卖、出租、出借个人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行为,不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守护好“钱袋子”,共同缔造平安环境与幸福生活。
二是推进刑行结合、应惩尽惩,打击再强一级。全市公检法机关要用足《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两高一部”有关指导意见,严厉打击电诈及其关联犯罪;对不够刑事打处的涉诈关联人员,要用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8条规定,给予行政拘留、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及暂停非柜面业务、只收不付、限制通话、限制开卡数量等惩戒措施,最大限度发挥震慑作用。
三是做优线上引导、线下拓展,防范再升一档。借助“i武当”App“平安课堂”反诈专栏,及时揭露、及时提醒,并完善平台宣传、曝光、举报功能,让诈骗手段“见光死”。通过在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大学生等群体中招募志愿者和动员受害人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防骗劝阻效果。各地要深入开展“无诈社区、村镇、学校、企业、单位”创建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并抓住春节有利时机,做好境外涉诈人员劝返工作。
四是做强数据赋能、精准施策,处置再快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夯实数据底座,做强科技支撑,提升预警处置效率。针对预警高危潜在受骗人员,除电话短信劝阻外,“点对点”上门见面劝阻,实现“劝阻再多一人”;优化电诈警情案件受理处置流程,做到第一时间录入、第一时间流转、第一时间审批,实现“冻结再快一点”;破案过程中,穷尽手段追赃追款,实现“挽损再多一分”。
五是坚持联动共治、久久为功,合力再增一倍。全市上下要坚决贯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的责任和义务,既各司其职,又协作联动,严格落实打防管治宣各项工作,市、县“联席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督导,合力推进“全民反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问:老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首先要保护好公民的个人信息。不泄露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账户登录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个人隐私信息。其次要克服贪利思想,提高防骗意识。不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要想着占小便宜,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还要多了解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多看一些典型的诈骗案例,增强我们的防骗能力。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通预警功能,在转账汇款时,一定要核实对方的身份。
特别提醒:对96110来电一定要接听,对12381短信一定要查看。要始终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这种情况是由于用户在单一时间内,拨打电话的频次过多,触发通信公司的反诈系统预警,标识为通话异常用户,对用户号码采取单向暂停服务措施,即只能接听不能外拨。同时也还向用户发送短信,提示用户进行验证操作。
如需恢复正常通信服务功能,需用户携带电话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到通信公司自有营业厅签署承诺书,申请加入白名单,办理复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