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多部门联合印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为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办法》如何具体推进实施,诈骗分子将面临怎样的后果?围绕群众关心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击新型网络犯罪指导处副处长胡志伟进行了解读。
问题一:此次《办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将重点打击哪几类突出的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重点打击的行为包括,那些直接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以及帮助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关联违法犯罪行为。比如,那些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妨害信用卡管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以及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等违法犯罪行为。
问题二:《办法》实施后,诈骗分子将面临怎样的后果?
在金融方面,被惩戒对象名下的银行账户、数字人民币钱包的非柜面出金功能,将会受到限制。同时,也会限制其使用支付账户、实名数字人民币钱包等功能。在电信网络方面,惩戒对象名下的电话卡、物联网卡、固定电话,以及使用电话卡注册的互联网账号等功能都会受到限制。在信用方面,被判处刑事处罚的惩戒对象,将被纳入“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在“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示。
问题三:《办法》实施的目的和预期效果是什么?
这些惩戒措施,“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一方面,我们是为了提高违法的成本,防范更多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社会要产生强大的警示、震慑效应,引导相关的行业和个体,约束他们的行为,并提高人民群众防范被骗,以及不能参与诈骗的这种意识。
问题四:针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冒头,相关部门有何举措?